推進產業鏈現代化 要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6-18 09:57:02
摘要:
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是中央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我國產業發展內在要求提出的戰略任務。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健全體制機制,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這些都為我們聚焦產業鏈現代化這一關鍵問題精準發力、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所謂產業鏈現代化,是指在一個國家內部由產品和服務生產各環節所構成的鏈條能夠充分利用當代先進科技成果、生產組織模式和經營管理方法,整體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行列。具體來說,產業鏈現代化包括以下幾方面的要求:在國際分工方面,要求融入全球生產網絡,在發揮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的同時充分利用、整合全球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各種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在產業組織方面,要求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產業配套相對完善,大中小企業分工合理、相互合作、融通發展,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在創新能力方面,要求產品研發設計、工程化產業化能力強,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引領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在掌控能力方面,要求在高科技產品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處于全球價值鏈主導地位,產業發展自主性強,具有抵抗外部沖擊的韌性;在經濟效益方面,要求處于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產業的增加值率和利潤率高;在可持續性方面,強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包容性發展。
從這些特點和要求可以看到,產業鏈現代化是基于全球競爭對本國產業鏈提出的發展要求。因此,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要處理好產業鏈的全球化與自主性之間的關系,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既要順應全球化趨勢融入全球生產網絡,也要保障產業發展自主可控,從而為加快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產業鏈現代化要求融入全球生產網絡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信息技術和運輸技術進步帶來通信和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產品的模塊化程度顯著提高以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推動下,全球分工格局從各國間生產不同最終產品的水平分工進入產業內和產品內垂直分工的新階段。世界各國具有不同的生產要素稟賦和產業能力,在特定產品的生產上具有優勢。由于最終產品生產過程的各環節、各種中間投入品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和產業能力不同,跨國公司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產品性能、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通過進出口貿易或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把價值鏈不同環節和不同中間投入品的生產布局在最合適的區位。由于各國間生產要素稟賦和產業能力不同,因此一個國家只在某些產品、環節的生產上具有優勢,而且限于資金、人力資本的約束,也無法全面彌補在其他產品、環節上與世界最優水平的差距,因此不能做到所有產業、全產業鏈通吃,只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將資源聚焦于具有優勢的產品生產上,對于不具優勢的中間投入品則進行全球采購,以此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形成最具國際競爭力的最終產品。
經過數十年的深度全球化,世界各國經濟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高度依賴的關系,產業鏈也深度交織在一起。從任何一種最終產品向前追溯,其生產過程幾乎必定會有處于其他國家的生產環節或來自其他國家的中間產品。大多數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交付過程已經無法完全在單獨的國家完成。不融入全球生產網絡,一個國家不僅很難使本國產品生產具有全球競爭力,甚至會無法維持產業鏈的正常運轉。因此,產業鏈的全球化是無法回避的,現代化的產業鏈一定是開放的、全球化的產業鏈。
產業鏈現代化要求產業發展自主可控
重視產業鏈的開放性、全球化并不意味著弱化一個國家內部產業鏈的重要性。產業鏈的相對完整性、應對外部沖擊的韌性、對全球價值鏈的掌控力對于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首先,一國內部的產業鏈條決定了國際分工利益的分配。在全球化生產網絡中,不同國家所處的分工地位、獲得的福利分配差異巨大。那些具備知識、技術、高素質人才等高級生產要素的國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由于技術和產品的壟斷性,坐享高額利潤;那些只依靠自然資源、人口等初級生產要素的國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由于產品的可替代性強,市場競爭激烈,巨大的資源消耗和人工投入只能獲得微薄的回報,而且由于本國產品的可替代性強,當資源、人口優勢喪失或出現更低成本的競爭者時,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很大制約。因此,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發展中國家要改善國民生活、提升經濟競爭力,必須改變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而這又依賴于提高本國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
第二,國內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產業鏈自主可控。這是由現代產業具有的規模經濟、創新經濟、速度經濟的特征所決定的。一是產業鏈的自主性影響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由成千上萬條相互交織在一起、彼此構成投入—產出關系的產業鏈條所構成,一條規模較大的產業鏈的缺失不僅意味著產業門類的殘缺,更重要的是會對上下游以及相關產業產生嚴重影響。二是產業鏈的自主性影響創新經濟效應的發揮。產業鏈某些重要環節的缺失會破壞整個產業賴以存在的“產業公地”,削弱產業的創新能力。研發設計環節與制造環節需要頻繁的人員交流與信息交換,盡管信息技術給人員之間的遠程在線聯系提供了極大便利,但面對面的交流仍然十分重要,如新產品產業化過程中的許多問題需要開發人員在現場與生產線工程師一起發現和解決。制造環節的缺失會對研發設計環節造成損害,從而影響整個產業的活力與競爭力。三是產業鏈的自主性影響速度經濟效應的發揮。當前的市場需求呈現快速變化、個性化和服務化程度提高的趨勢,只有毗鄰市場的產業鏈才能夠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即時做出響應,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定制并及時交付,在了解用戶特點基礎上提供有針對性的增值服務。
第三,應對“逆全球化”和“卡脖子”風險需要產業鏈具備自主性。近年來,面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產業升級,發達國家在國內實施重振制造業戰略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國內產業的保護,通過加征關稅等貿易保護手段,甚至不惜以對高技術產品和服務“斷供”來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逆全球化”的暗潮涌動正在動搖世界各國對全球分工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國家通過分散采購來源、加強國內供給能力的辦法加以應對。我國在先進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裝備、精密科學儀器、工業軟件等諸多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必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增強產業鏈的自主性,才能降低高技術領域被“卡脖子”和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保證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產業鏈全球化與自主性要“兩手抓”
雖然近年來世界上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的動向,但經濟全球化仍然是歷史大勢。我國是全球化的主要參與者,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未來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進行,要在開放合作中形成創新能力更強、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鏈。但同時我們也要深刻地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必須重視國內產業鏈的相對完整性和自主性。產業鏈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一些具有戰略性和容易被“卡脖子”的關鍵領域和環節,具體包括:復雜產品的整體架構設計環節,如重大裝備的設計和總裝、系統軟件的開發;關鍵性的高技術中間產品,如特種功能材料、核心零部件;前沿技術驅動的新產品新服務,如人工智能技術;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產業鏈環節以及應急物資生產等。對于其他一般性的產業鏈環節和產品生產,則可以更多地依賴于國際市場進行采購,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國際投資。還要認識到,產業鏈的自主性并不意味著最終產品生產所需要的中間產品全部由國內采購,而是要在國內形成一批能夠生產該產品且在技術、性能、價格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國產產品能夠占有一定市場份額,一旦發生斷供等沖擊時能夠通過擴大產能彌補供給缺口,使我國產業鏈具有強大韌性。
實現產業鏈的自主性,關鍵要增強創新能力,既包括通過創新增強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以及工業軟件等方面的產業基礎能力,補齊產業鏈短板;也包括利用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提前布局,加快推進核心技術的成熟和產業轉化,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在這個過程中,要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包括引領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旗艦企業,面向消費領域、引領全球價值鏈的品牌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領先的大型平臺企業等,使之協調發力,共同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