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2020年經濟和信息化系統科技工作要點的通知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6-09 16:07:14
摘要:
現將《2020年經濟和信息化系統科技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落實。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2020年3月5日
2020年經濟和信息化系統科技工作要點
一、總體思路
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我省制造業發展重大需求,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以完善創新體系、搭建創新平臺、深化協同創新、提升創新能力為主要抓手,以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突破產業共性技術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領和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1、突出創新平臺創建:建設10戶左右省制造業創新中心、100戶左右省企業技術中心。
2、突出創新產品研發:力爭研發省創新產品500個以上。
3、突出質量品牌培育:培育安徽工業精品100個左右。
4、突出先進標準制定:爭取20項行業標準獲工信部立項。
5、突出創新成果轉化:征集企業技術需求、難題200項以上,爭取形成產學研合作項目50項以上。
6、突出產業共性技術攻關。實施20項重大產業共性技術攻關項目。
三、重點工作
(一)突出創新平臺,布局建設一批創新載體
1、會同省有關部門開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培育和認定工作,培育打造一批創新“雁陣”,提高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2、按照創建和評估并重、以評促建的原則,加強統籌引導,在集成電路、農機裝備、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布局建設10家左右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完善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根據《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評價辦法》,開展省制造業創新中心運行評估,實行動態調整,提升制造業創新中心運行質量。
3、堅持問題導向,指導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兩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著力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工作節奏,力爭取得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我省布局目標的突破。
4、圍繞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等領域以及重點產業園區,建設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支撐能力大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質量可靠性試驗驗證、標準制修訂、計量檢測、認證認可等服務能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
5、在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培育建設一批服務功能多元、創新要素集聚共享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突出創新孵化、研發設計、成果轉化等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全過程、全鏈條創新服務。
6、發揮高??蒲袡C構創新資源,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與有關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成創新聯合體,或依托高??蒲袡C構現有的科研平臺、實驗設備開展技術創新。支持高校在中小企業建立實訓基地、產學研工作室等,彌補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偏弱的不足。
(二)突出技術創新,組織開展產業共性技術攻關
1、圍繞我省重點領域,制定并發布《2020年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目錄》,對標國際先進,明確攻關目標和時間節點,依托制造業創新中心、行業龍頭企業,通過招標、“揭榜掛帥”等方式,集中創新資源,組織實施一批可產業化的產業共性技術攻關項目,突破關鍵技術,促進成果應用,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2、加強企業技術需求、難題和高校科研成果征集、發布和推介,促進產學研相互對接。在合肥學院、有關縣區和行業各舉辦專題性、區域性、行業性產學研合作對接會,力爭形成一批技術合作成果。組織百名專家進百企、百家企業進高??蒲袡C構“雙向進入”“雙百行動”,開展技術咨詢、技術診斷等活動,幫助企業破解技術難題。
(三)突出精品制造,著力提升質量品牌
1、深入實施《“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引導企業加強新產品開發,全年培育認定省級創新產品500個以上,培育打造100個左右安徽工業精品,提升安徽工業品牌影響力。
2、支持企業圍繞主導產品制定行業標準,爭取一批行業標準獲工信部立項,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造業先進標準。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和產業技術聯盟等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
3、制訂《2020年安徽省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工作計劃》,加強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的宣貫和推廣,樹立“質量標桿”,組織開展質量標桿經驗交流。.
(四)突出融合發展,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
落實《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加快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類腦智能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印發《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意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應用為目標,深化改革創新,優化制度環境,探索創新成果應用轉化的路徑和方法,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
(五)突出規劃指導,認真做好“十四五”工業技術創新規劃編制工作
認真分析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產業創新提出的新挑戰,緊密結合我省制造業發展實際,謀劃“十四五”我省技術創新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等,加強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增強前瞻性、指導性,確保規劃編制進度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