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如何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9-29 09:47:36
摘要: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明確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政策文件,是要充分發揮數據這一新型要素對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使大數據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數據如何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如何利用數據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這是當下每一位企業家都關心的話題,筆者希望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角度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從宏觀的角度,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前瞻性布局,通過數據要素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同時,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智慧城市,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根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和時代性,數據生產要素成為當代關鍵要素,區別于以往生產要素的突出特點是,數據對其他要素資源具有乘數作用,可以放大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社會各行業價值鏈流轉中產生的價值。
從中觀的角度,數據要素這個乘數效益很好理解,根據數字孿生之父Michael Grieves的觀點:“信息是被浪費掉的物理資源的替代品”?,F代化大生產活動是在多種生產力要素和諸如時間、能源、材料這些物理資源的配合下完成的,如果沒有信息----“對物理環境的當前和過去狀態的感官及期望的狀態和以此為目標對物理世界允許的所有操作和影響的認知和理解”,要完成生產目標,勢必需要在多種操作方案之中反復嘗試,也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一些試錯成本,從而浪費很多物理資源,所以,Grieves認為:“只要可能,在原先耗用物理實際產品的地方,都應該使用字節(數據)”、“信息資源是一個可以被多次反復使用的資源,不像其所替代的物理資源是一種開銷”,根據精益的理念,我們一直在追求能用更少的物理資源生產產品。從這些觀點,我們可以明確感覺得到,數據要素的加入,在與傳統相同的勞動力和資本投入下,可以大大地節約各種生產上的物質損耗和伴隨的成本,從而在相同物理資源投入下提升產品生產規模,達到顯著的提質增效的效果。
落到微觀的角度,任何一個企業組織,隨著越來越多的業務過程和活動數字化,生產經營活動積累下來的數據資源也必然會越來越多,這些關乎產品、客戶、裝備、能耗、材料、工藝經驗的底層數據蘊含了豐富的商業價值。因為在這個變化的世界里面,光有精益是不夠的,客戶對產品的需求一直都在改變,所以產品必須是創新的,這樣一來,使用數據要素就不僅僅在于節約物理資源的耗用,同時是建構出新的信息和知識的產品創新的基礎。因為產品創新企業要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資源的浪費似乎難以避免,過去可能很多創新都會依賴于反復嘗新與試錯,而今天我們可以在很多情況下使用數字仿真測試來取代物理樣品的制造,從而大大降低了創新的門檻和代價。所以,微觀層面的產品創新沖動使得數字化進程不斷釋放底層數據的價值,自下而上地促進現代數字化技術的市場化應用,推動宏觀層面整個產業數字化發展,加速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優勢的誕生。
以上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角度解釋了“數據如何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而很多企業現在可能更關心的是“如何利用數據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這就涉及到了組織的數字化轉型工作,套用業界的簡單說法是:“一切業務數據化,然后數據業務化”的過程,這當然是宏觀層面普適的說法,可落到中觀和微觀的層面,我就不認為有標準答案或者通用模式可供復制和參考了,每一個企業都要結合自身情況設計一條合適的轉型路徑和分解的行動計劃。
而不管哪個組織的數字化轉型,都會涉及到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積累組織全體每一個業務活動的完整數據鏈,另外一方面就是獲得快速處理規模不斷膨脹的海量數據的計算能力。這兩方面工作可以簡單歸結為一句話,就是“通過數字化轉型工作把數據要素的動能轉化成為組織智慧成長的勢能?!?/p>
先談第一方面,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思維里面有一條“要全體數據”的法則,其實就是一種采集事物每個個體盡可能完整的運動變化數據鏈的基礎上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以盡可能微觀的角度洞察每一個導致事物運動變化的細微因素。其實就是不斷精準的分析方向,當然這樣的精準是沒有極限的,所以“要全體數據”也只能是一個無限逼近“全體”的過程。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分析為例,“早發現、早隔離”的解決方案就是要跟蹤到每一個個人的移動軌跡和社交鏈條,以這個為基礎開展疫情風險識別和精準防控工作,如果為了簡化計算難度,假設每個人的感染概率是均等的,采用經典的統計學方法來計算毫無疑問誤差會非常巨大。
第二方面,實時處理“全體數據”所需要的計算能力無疑也是天文數字并指數增長的。過去有一個所謂的計算的平方定律,就是計算量將以問題規模增長量的平方倍數增長,除非能夠采用簡化的手段,否則很多現實中的問題由于涉及太多的計算量而導致失去求解的時效性,還是以這次疫情的傳播分析為例,如果采用過去的計算手段和計算技術,對十幾億人每個人的流動軌跡都精準跟蹤是不可能的。而今天這成為了可能,可以說這次中國的疫情防控中集中把這么多年來持續建設的“云大物移智”新基礎設施的潛力發揮到淋漓盡致,所以才能把防控工作做得越來越精準有效和常態化,并且最大限度地維持了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
把數據的動能轉化成為智力的勢能,只要勢成了,就會像水一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智、事善能、動善時”。水因有勢才能擁有善利萬物的智慧,數據也一樣,如果沒有流動起來并且形成企業的發展勢能,也會像死水一潭一樣變黑發臭。
數據要流動才有用,而打造數據湖、數據資產化管理這些蓄水措施是形成數據勢能的不二法門,我們在經濟發展中分別從驅動和造勢兩個維度利用數據要素,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智能。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最難的其實是開頭的“鑰匙或者門把手在哪里”的問題,什么才是打開數據智能的鑰匙呢?我們認識所有的事物,解決所有的問題,都離不開一個“道”字,我只能引用一段《道德經》原文來帶出結論:“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是的,信是一切解題開頭的鑰匙。
作者:張靖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