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一市“四手聯彈”,共譜一體化樂章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8-27 10:58:53
摘要:
風起云天,潮涌東方。
今天的長三角,再次收獲無數火熱的目光。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再次為這片奮進熱土指明發展方向,注入澎湃發展動力。
大江奔流,千帆競發。
從“藍圖規劃”到進入“密集施工期”,從“共識”全面轉向“共建”,三省一市之間的合作不斷升溫,一系列新布局落子如飛,一連串新變革揭開大幕,推動長三角在更高質量一體化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合肥在建的全球最大量子實驗室呼之欲出,蘇南、杭州、寧波溫州、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作互動,打通長三角創新“經絡”,協同建設創新翅膀上的長三角;
產業協同加足“馬力”,合作共建沃土“生花”,安徽構建起“芯屏器合”現代產業體系,為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提供更多源動力;
蘇滁清流河景觀帶一展魅力新姿,皖浙共推“新安江實踐”在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系統“開花結果”。高鐵飛馳,織線成網……共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同一個“長三角”,同一個夢。安徽這一年,與長三角一起拔節成長。
打造科創協同“新標桿”
“我們和上海團隊聯手開發的‘快速識別+精準測溫’產品在疫情防控中大展拳腳。”安徽銀通物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世久說,公司從事智能物聯網研發,疫情期間,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研發團隊合作,開發一款AI智能人臉識別設備,目前已出貨7000多臺、產值達到四五千萬元。
共聚創新力,同下一盤棋。
資源要素加速集聚,科研合作不斷深化,技術溢出多點暴發……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三省一市前沿創新正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型,把脈時代創新脈搏,實現跨越發展。
“硬科技”鑄成國之重器。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由中國科大牽手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研制;
“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大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聯合研制;
“京滬干線”量子通信保密干線,由中國科大作為項目建設主體,連接北京、合肥、濟南、上海等多個城市。
西有合肥,東有張江。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捷報頻傳,與500公里之外的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東西呼應,在大科學裝置上各有側重,在科技攻關上分工協作。
安徽加快推動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落實《上海張江安徽合肥關于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框架協議》。創建國家實驗室取得實質性進展,新增安徽省實驗室、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一室一中心”8個。
在2020長三角一體化(網上)創新成果展開幕式上,兩項來自安徽的科技成果備受現場觀眾關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融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建成的東方超環(EAST)創造了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
搭建創新平臺、匯聚創新資源。
“目前我省已制定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分中心建設方案,下一步還要在聯合攻關上加大力度。”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說,聚焦公共領域共性關鍵技術需求,安徽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2項,其中長三角地區合作的項目15項。圍繞5G通信、新材料等領域,組織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定向委托類長三角地區合作項目4項。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安徽首次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并支持項目16項。
點燃產業發展“新引擎”
聚力追趕創“芯”夢,目前長三角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的半壁江山。
國內第一家12英寸大硅片企業、第一個車規級功率半導體自動化晶圓制造中心,相繼落戶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東方芯港特色產業園區正在加快建設。
無獨有偶。在合肥,近280家集成電路企業聚集于此,總投資2200億元的長鑫集成電路制造基地、國內最大的驅動芯片制造基地加快建設,集成電路產值年復合增長率居全國前列,從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到終端應用的全鏈條布局加速形成。
“高精尖”引領產業變革。
“長三角地區要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首先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不能再靠低端產品和低勞動力成本來參與國際競爭,要轉向依靠高新技術來參與國際競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認為。
說起“芯屏器合”這一熱詞,熟悉安徽的人并不陌生。這是安徽協同推進新興產業集群集聚、著力構建的四大體系。“芯”指芯片產業,“屏”指新型顯示產業,“器”指裝備制造和智能機器人產業,“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
從“一粒沙”到“一臺機”。合肥新站高新區已成為全球產業鏈條最完整、發展速度最快、生產規模最大的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
今年4月,蔚來汽車中國總部在安徽合肥“安家”,聯合江淮汽車打造世界級智造工廠。此后,德國大眾“重資”入股國軒高科和江淮汽車,攜手打造中國新的新能源汽車中心。
6月,安徽省政府攜合肥等六個地市,與阿里巴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安徽與阿里將在創新發展新興產業、協同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等方面展開多項具體合作。
產業協同“握指成拳”,產業鏈合作加速。
一年多來,安徽統籌運用“三重一創”、制造強省等政策資源要素,著眼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加快推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4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及26個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構建起“芯屏器合”現代產業體系,挺起先進制造業“脊梁”,為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提供更多源動力。
探路種好惠民“試驗田”
今年7月,由安徽省政府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合作共建的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在合肥開建。項目入選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預計兩年后,一座嶄新的國家級兒童專科醫院將面世。國家級優質兒科醫療資源將“平移”到安徽,疑難重癥患兒不出省,就能享受來自上海的優質醫療資源。
長三角醫療“攜手”加速跑!
“去了上海的醫院,在自助機上直接持卡掛號,持卡也可以診間結算、購藥,非常方便順暢,整個流程跟在蕪湖本地看病一樣。”蕪湖市民陶貴德對持卡異地就醫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系統全面聯通,長三角居民使用本地職工醫保卡,就能在滬蘇浙皖任何一個地級市符合條件的定點醫院享受門診直接結算。
安徽大力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積極推動中國科大附一院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共建等,并推動成立長三角罕見病實驗診斷協作中心和院前急救聯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長三角健康一體化腫瘤學科聯盟等合作組織。
健康碼互認通用,刷掉心理距離;警務協同,打通“隔離墻”;一地認證,全網通辦……聚焦普惠共享高端嫁接,三省一市深耕制度改革創新“試驗田”,率先探索長三角公共服務一體化。
6月5日,滬蘇湖鐵路開工,項目將串聯起上海、江蘇、浙江三地,并在湖州與商合杭鐵路銜接,連通安徽合肥,成為貫通長三角東西區域的智能大動脈。
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豫皖浙實現高鐵“無縫對接”。
“一盤棋”布局,長三角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按下“快進鍵”,形成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
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底色。
作為我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的首次實踐,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首輪試點于2012年正式實施,皖浙攜手,目前正實施第三輪試點。新安江已成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島湖水質穩定保持為優。如今皖浙再探新路,籌謀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新安江實踐”將在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系統“開花結果”。
貢獻長板,賦能提速,解答好“1+3>4”這道題,三省一市“四手聯彈”,一體化步伐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