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研究工作中要避免走進‘死胡同’,必要時要及時轉變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8-12 10:48:33
摘要:
王大珩(1915.2.26─2011.7.21)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應用光學家,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校:清華大學物理系
成就: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譽為“中國光學之父”,高科技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兩彈一星元勛之一
王大珩:研究工作中要避免走進‘死胡同’,必要時要及時轉變
王大珩在科研與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員,注重學術思想的啟發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鍛煉。曾得到過他的指導和學術上受到過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國,許多人成為當今光學界知名的學術帶頭人,有些已是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出于親身經歷的體會,王大珩對青年學者,特別是出國青年學者經常指出應注意的幾點,其一,要讓你的導師知道你是有能力的,就必須竭盡全力做出成績,才會受到導師們的青睞,這樣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受到教益,如同拳師取徒弟一樣,首先看徒弟手足是否有力,才能知道你今后是否能成才;其二,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把知識真正學到手,打上個人的烙印,終生不忘,也才會從深入而進一步發明創造,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其三,在研究工作中,要注意課題的發展前景,避免走進“死胡同”,必要時要及時轉變,另尋出路。如果死抱原來的作業不放,只能耽誤時間,浪費精力,做不出成績。因此要珍視機遇,而且還要主動尋求機遇;其四,發明與創造往往寓于工作疑難之中,解決了所遇到的問題,知識和學問就提高了、前進了。在研究工作中,那種自始至終一帆風順,與開始所料無多少區別的情況,對一項工程來說,是順利完成任務。但作為科學研究則是所得極微。
個人經歷
王大珩1929年就讀于青島禮賢中學。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1941年轉入雪菲爾大學。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專攻光學玻璃研究,1948年回國。歷任大連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長春光機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防軍工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相關科學成就
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國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工程儀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1986年3月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得到鄧小平同志批準,由此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的通知,這一“綱要”被稱為“863計劃”。1992年與其他五位學部委員倡議并促成中國工程院的成立。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生活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