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神經學交叉對比的問題探討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7-21 16:30:12
摘要:
一般認為互聯網誕生與1969的美國,從那時起,人類各個領域都受到劇烈和廣泛的影響。面對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有二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第一 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和最終結構是什么?
第二 互聯網將會給哪個領域帶來科學突破?
從2005年開始,我們對互聯網進行了大量觀測,發現互聯網和大腦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因此在2007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互聯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問題。一方面可以預測互聯網未來的發展動向和最終結構;另一方面互聯網有可能成為神經學研究的參照物,為徹底解開人腦之謎提供突破口。
2005年,我們對互聯網進行研究時,發現了電子公告牌功能分裂現象,2006年發現分裂后的電子公告牌功能,又形成以“個人空間”為代表的互聯網新應用,非常類似人腦中的神經元結構。
Google的街景系統,中國水利部的防汛抗旱傳感器網絡,醫院的遠程手術讓我們聯想到生物的視覺,軀體感覺和運動神經系統。到2008年我們發表論文,繪制出這樣一張互聯網虛擬大腦結構圖。
在相關論文中,我們也繪制了更為詳細的互聯網映射型虛擬神經元,它是以目前互聯網個人空間應用為基礎,擴充并預言了成熟后的互聯網神經元結構。
2008年我們向美國ACM期刊投稿被拒,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科學家還不認同互聯網向人腦結構進化的結論。2009年西方興起云計算,物聯網和智慧地球概念,本質上仍然是互聯網(虛擬大腦)的組成部分,并不是脫離互聯網出現的新事物。
雖然我們已經繪制出互聯網虛擬大腦的基本結構,但更深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在神經學領域專家的參與和指導下,聚合計算機,復雜網絡,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的專家,發現和繪制更多未來互聯網的結構和應用。
互聯網虛擬大腦的研究可以帶來三個方面的影響,第一,促進互聯網商業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第二,促進計算機科學和復雜網絡領域的科學發現和研究;第三,從國家發展戰略上占領互聯網理論制高點。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認為神經學研究可能會因為互聯網獲得巨大突破。從2008開始到2010年,我們共提出11項大腦中可能存在的類互聯網應用,它們分別是:
1)大腦中類SNS應用
2)類電子商務應用
3)類twitter應用
4)類威客(witkey)應用
5)類博客應用
6)類維基百科應用
7)類地址編碼系統
8)類搜索引擎
9)大腦的路由協議
10)類互聯網信用體系
11)類互聯網信息篩選,整理和推薦機制
在研究方法上,我們認為在互聯網領域專家的配合下,神經學科專家從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等層面進行研究,提煉和總結互聯網相關應用的運行特征,以此為啟發和索引,設計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實驗,在大腦中尋找相關對應。
2011年3月,我們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公開課上,進行了人腦中是否存在搜索引擎的實驗,取得了良好的結果。從世界范圍看,這種研究方法還沒有得到關注和認可,但已經出現一些跡象表明這是個可行的方向。2010年6月30號,美國科學家發表論文指出老鼠大腦一小塊區域中的神經系統類似互聯網結構。2011年1月10日,美國科學家提出人腦神經元的關系非常類似facebook的結構,與我們之前提到的互聯網虛擬神經元相同。
互聯網與神經學交叉對比會給雙方帶來重要的研究思路,例如,人腦中是否存在類IP地址的問題,不但神經學研究可以獲得新思路,同時也可以研判互聯網IPv4向IPv6的轉換是否為最優,因為大腦進化過程中也會出現地址擴容的問題,但一定是平滑過渡,而非硬切換。
互聯網進化與達爾文進化的關系,我們認為人腦是自然選擇的產物,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那么在科學研究和商業競爭的推動下,人創造的互聯網類腦結構應該也是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人“這個要素連接了互聯網的進化與達爾文進化論.
最后仍然存在一個問題,互聯網為什么會和人腦向同一個方向進化?在人類并非主觀設計的情況下,互聯網將形成與人腦高度相似的結構,而人腦結構在數萬年前就可能具備了目前互聯網所有的要素,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個結果?這需要生物進化,科技哲學領域的專家參與。我們相信這個問題的解答,會為更多科學領域帶來新的思路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