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經驗的時代價值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7-16 11:32:20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積極融入黨的建設,主動融入城市發展,全力融入群眾生活,不斷凝聚社會共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實踐中不斷賦予張家港精神新的時代價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張家港經驗。
張家港經驗的進步性
多年來,張家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守初心,提氣凝神強基固本。21世紀以來,張家港全市綜合實力長期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列,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造了近千分之四的GDP和千分之一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它用優美的城市風貌、良好的人文環境以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事實,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步協調發展的進步性。張家港經驗的產生首先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源于黨委狠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動。如果說張家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關鍵在于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這個牛鼻子的話,那么黨的領導就是這個牽牛的繩。這也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黨員領導干部在張家港精神的形成中發揮了進步作用。深刻領會中央精神、勤奮務實自加壓力的干部隊伍,促進了精神文明帶動生產力發展的組織架構和保障機制的建立,解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問題,避免了發展中的道德滑坡問題,促進了法治和德治的融合,造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鑄就了張家港經驗的制度基礎。
張家港經驗的科學性
張家港經驗是統籌科學規劃引領、“一體化”整體推進的典范。張家港將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心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制定發展規劃,提出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階段性目標和具體措施,整體全力推進。注重以城帶鄉、以點帶面,堅持城的文明與人的文明同步推進,全力打造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體文明、全程文明。推動資源向農村傾斜,生態文明平衡發展。
張家港經濟社會統籌規劃的科學性不僅表現在一體化整體推進,還表現在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所有的建設都要齊抓共管,而當彼此之間出現矛盾時,解決的原則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立場,打牢了黨的群眾基礎,密切了黨群聯系,使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走進千家萬戶。
城鄉融合協調發展是體現張家港經驗科學性的一篇大文章。獨具特色的“永聯村模式”以集體經濟的力量,創建了把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與市場經濟規律創造性結合,走出了一條工業化帶動城鎮化進而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將一個貧困村建設成蘇州市最富有的現代化文明村,讓“中國特色”真正在村里落了地。永鋼集團是永聯村辦集體企業,在兩次轉制中,村黨委堅持給村集體留下25%的股份。正是村級集體財富的增加,才使得農民收入有了持續增加的穩定來源;正是依靠村域經濟實力的強大,才使得農民集中住社區、村民過上市民生活成為可能;正是村域經濟基礎的扎實,才使得村民自覺把個人融入集體之中,積極支持企業壯大、農村興旺。
張家港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堅持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新世紀以來,張家港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92萬元和3.02萬元,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居民恩格爾系數28.4%,低于30%,達到世界富裕國家水平;人均GDP3.07萬美元,超過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水平;村均穩定性收入達960萬元,其中超千萬村39個,形成江蘇全省最大的強村群體。
張家港經驗的開放性
張家港市有1000多家外資企業,常住外籍人士近2000名,每年有近7萬名外國船員在張家港口岸入港。張家港還定期舉辦“外籍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動,他們無不對張家港文明、張家港風貌、張家港人文表達出敬佩與羨慕之情。
張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設扎根于中華文明的肥沃土壤。張家港將革命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集體主義”“志愿精神”“共產主義人生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破冰”“統籌規劃”“城鄉協調”“物質和精神同步發展”“生態文明”“解放生產力”“內生動力”“社會主義人權觀”與中華文明融會貫通,凝聚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張家港經驗、張家港精神,使得張家港這片土地上呈現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張家港經驗、張家港精神,不僅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氣質、價值導向和生存理念,又彰顯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視角詮釋了中華文明協和萬邦、親仁善鄰之道,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追求,成為值得全國縣域經濟社會推廣學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