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科研相輔相成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07-14 17:03:08
摘要:
——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解綬啟
走進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綬啟副所長的辦公室,沒想到小小的天地藏著一屋山水筆墨,墻上掛著梁彥齡老先生的山水畫。大大的書櫥里面,除了滿滿的專業書籍,還擺著很多他收藏的硯臺,以及他設計的國際會議的紀念盤等。在水生所,大家都已習慣叫解綬啟副所長為解所,而記者的采訪是從聽解所收藏的黑膠唱片開始……
人需要有業余愛好
解所的愛好很多。第一次和解所接觸,就是在他的辦公室里,他給記者展示了很多他多年收集的硯臺,有端硯、歙硯等,還耐心地把硯臺拿到水池邊,沾上水,欣賞其多姿多彩的紋理,感受其溫潤如玉的質地……
平時閑暇,解所還會攤開宣紙,寫上幾行毛筆字,他喜歡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過,他寫的是顏體,筆力強勁,氣勢莊嚴雄渾。解所自己還雕刻印章和制作電子管放大器。他的自刻章被女兒戲稱刻得比本人還帥。解所也喜歡詩詞,前幾年在黨校學習,靈感襲來,信手拈來一首《水調歌頭——登井岡山》。解所也玩攝影,他說,通過鏡頭,能捕捉和定格很多稍縱即逝的瞬間。黃昏或者清晨,解所也會挎上相機,去拍攝自己看到的美景。而平日學科組的聚會、會議等,他總是拿著相機給大家拍照,都是在當事人無意中抓拍(他說這比擺弄個POSE更生動)。他還很用心地將這些照片做成電子書,配上詼諧幽默的文字解說,甚是有趣。
他說,人有時候需要有一些業余愛好來陶冶自己,不管是看書、寫詩,甚至是信步走走,這樣可以放松心情,找到更多的生活樂趣。就像一個愛好攝影的人,處處都可以發現不同角度的美。其實,做科研就要像一個攝影者,能處處留心,才能以敏銳的目光發現新的東西,才能有所創新。
熱愛,才會一心一意
熱愛藝術的解所如何走上科研這條路?解所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科學家。讀完研究生后,就理所當然地留在所里工作,覺得能留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就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后來導師建議他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解所輕松考取,然后就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科研道路。解所說,自己的想法很簡單,覺得投身科學是一件光榮而有意義的事情,整天和魚兒打交道也是苦中有樂。因為熱愛,所以就一心在做。
也正因為熱愛,所以更會義無反顧地付出。寒來暑往,解所也遇到過很多困難和問題,但他都一一克服,直至走到今天。在研究領域,解所曾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專項項目、國家攻關項目(課題)、973課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重點項目、中科院方向性項目、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武漢市晨光計劃等30多項科研項目,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SCI刊源論文50多篇。
“在科研這條路上遇到困難是很常見的,知難而上有利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很多時候,創新的思想、創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出來的。”解所說,就科研來講,遇到困難時,首先就是要查閱文獻,看看別人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尤其應該從不同方面去關注,而不要僅僅局限在你所做的實驗材料。然后就是要善于思考,書本是教給了我們知識,但有時候也會局限我們的思維,要大膽思考。查完文獻,深思熟慮之后,就是要積極地嘗試著去解決。大多數人并不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缺的是解決問題的勇氣。
在水生所這么多年,解所說,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能耳濡目染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理解和融入水生所深厚的文化底蘊。水生所很多老一輩的科學家都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近距離接觸老科學家們,他們的科研精神,為人處世之道,都是他一生用之不盡的財富。解所認為,人活一世,要先學會做人,后學會做事,更要立志高遠。“德智體全面發展”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不要把科研當作唯一可做的東西,要先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這樣再加上一定的科研素養,即便不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也絕對是可用之才。
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腳踏實地”
解所在水生所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他說,中科院區別于高校最大的特點在于,科學院要做的是解決國家的重大問題、重大需求,而這需要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需要不斷地培養科學的后備人才。中國科學院要在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方面建設一流的研究所。解所說,在教育方面,一流應該是一個綜合的概念。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學服務人員,這是“一流”的前提;然后要有一流的硬件設施,這是“一流”的基礎;有了這兩項“一流”,才能吸引來一流的導師;有一流的導師,才能吸引一流的學生。這樣“良性循環”下去,才能形成一流的研究生教育。
“在水生所學習工作二十多年,見證了水生所的每一步成長歷程。”解所說,水生所的變化基本上就是科學院的變化,她的變化和國家的科學體制密切相關。過去,在科研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科研成果產出多,解決了國家很多重大的攻關問題。現在這種以課題組為單位,尤其是為考核單位的科研體制有利有弊,需要隨著科研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所長扮演的應該就是如何讓大家去接受這種變化,同時不斷調整和完善,讓全所發揮整體的綜合力量。
作為水生所副所長,解所時常也在思考怎樣讓所里的各項體制日益完善。比如,國外的一些科研機構,包括國內的一些院所,如上海的神經所、生化所都有研究生導師輪換制度,給導師、學生提供雙向選擇的機會,這種雙向選擇的制度有它一定的優勢。然而,水生所能否采用這種制度?經過綜合考慮,發現這種制度在水生所目前尚不可行,因為專業差異比較大,基礎訓練不同,學生經過一年的輪轉,無法打下良好的基礎,進入研二又要馬上做自己的課題,會應接不暇,所以只能一步一步改進。同時考慮到學生的研究興趣,所里在報考研究生調劑的時候,以前采取的是老師選擇學生,而現在采取雙向選擇,讓學生先自己找導師,找自己喜歡的方向,自己喜歡的導師,然后導師再選擇。
對于現在盛行的 “博士生越來越像專科生”的說法,解所認為,現在有些博士生只去了解自己研究領域的東西,“專”是對的,但“太專”是不對的。“博士”的“博”狹義的中文理解中有廣博的意思,而作為博士生,應該有廣博的知識面,不僅要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很專業、很深入的認識,而且還應該吸收其它學科的營養,這才是一個博士應該具備的,才會有創新的發現。碩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在學習期間都應該多了解一些其它專業的東西,而不能只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看東西。但解所認為,造成這樣的現象,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在學生身上,因為他們有著畢業和就業的多重壓力,很多學生想到了,但卻沒有精力去了解其它學科。現行的這種研究生教育模式還是需要繼續完善,學生不但要多“做”,更要多“想”。
對于一個科研工作者,不能不提的一個詞就是創新。解所認為,創新能力確實很重要,但現在“創新”這個詞被提得太多了,很多學生包括有一些老師,都沒能領會創新的具體內涵,只是一味好高騖遠而不愿意去做一些基礎而實用的東西。一提到實驗就想有沒有什么創新的想法、方法,為了創新而創新就很容易出問題。其實很多時候,創新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結果。學生還是應該先把基礎的東西做好,再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這樣的話,創新也會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們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腳踏實地”。
“水生小屋”連接我和你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水生所有一個學生交流QQ群,名叫“水生小屋”,有幾百個同學參加,異常活躍。QQ群除了發布各項大小通知外,有問儀器設備的,有問老師辦公室的,有失物招領的,還有提建議的,包羅萬象,什么都有。解所就是這個QQ群的創建者,他當時的想法就是隨時隨地可以和學生交流、溝通,現在也真正成了同學們鐘愛的“小屋”。即使解所在線,大家也能夠暢所欲言、毫無顧慮,因為大家都知道,解所是熱愛學生的,很為學生著想。平時解所行政工作很忙,科研也不輕松,但是群里只要一有聲音,涉及同學們切身利益的,解所一定會在第一時間給出回復和解決方法。他說,自己身為一個所領導,有責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便利,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作為一個老師,要多與學生交流。他有時候在群里與學生聊天,一聊就是兩三個小時。他希望聽見學生內心的想法,也鼓勵他們敢于提意見。他認為,學生提意見,是真心為水生所的建設出謀劃策,希望水生所做得更好。對于他們,更應懷有一顆歡迎和感謝的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科大作為中國未來科研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作為研究生,很多人以后并不一定會走科研的道路,對于這些學生,解所鼓勵他們去發展自己的特長愛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但作為研究生的分內之事還是應該認真完成,在讀研的幾年時間里,扎扎實實學習,認認真真做科研。要么不做,要么就認真做,這不僅是科研態度,更是人生態度。雖然將來的職業也許與科研無關,但這中間學到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是相通的。人才是多樣化的,每個人的稟賦愛好不一樣,從事的職業不一樣,但對于國家、社會的貢獻卻是不論大小的。
“愛生活,會生活,懂生活。”解所說,自己喜歡做科研,做行政工作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科研。同時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有責任和義務照顧家人。他說女兒是從小騎在他的脖子上長大的,他一直堅持有空就多陪女兒。女兒的名字取自《詩經》,許是因為遺傳和熏陶,從小她就喜愛藝術,學過鋼琴、芭蕾、泥人、書法……繪畫還拿過全國獎項。解所說起女兒,一臉慈愛。
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解所認為,生活和科研應相輔相成,而不該背道而馳。
采訪手記
之所以全文用的稱謂都是“解所”,而沒有用解所長、解老師、解研究員等,是因為在水生所,“解所”是個響當當的親民稱呼,大家都習慣叫他“解所”,就像一個老友一樣親切。采訪解所,本想著一個多小時能結束采訪,但實際上解所和我們一直聊了三個多小時。如若不是他要匆匆趕回去陪女兒吃晚飯,也許我們還會一直暢談。來時烈日當頭,去時已是彩霞滿天。很慶幸在研究生期間能遇到解所這樣的好領導、好老師,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研究著述多利國,為人處世重修身。無論在科研治學之道上,還是在為人處世之道是,抑或是在志趣愛好造詣上,他都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風向標,敦促我們勤耕不輟,止于至善!